星期六, 7月 15, 2006

教育是魚還是釣竿?

上星期六因為我媽的關係,我參加了「九五暫行綱要新課程配套暨九十八學年度大學指考加考公民與社會座談會」(好長的名字 =.=+)。會中有許多家長、老師、教育部的官員、記者等人到場,學生倒是沒幾個。根據他們討論的認知,大家對考試的概念似乎還停留在「讓學生背書,記比較多的人贏!」。我反而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科舉這種制度,是唐朝就流傳下來,已經用了幾千年的東西。在唐宋那時候,可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所以要求學生背東背西,反正以前有的東西全部背下來就是了!到了今天,社會也用這種制度分辨「有出息的好學生」與「沒出息的壞學生」。但是大家都忽略了一點 -「唐詩三百首」到頭來也就那麼「三百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每個月出版的報章雜誌加起來,恐怕都超過過去幾千年那些唐詩、宋詞、元曲、小說... 哩哩叩叩阿里不達加起來要多。這麼龐大的資訊,要叫學生全部記起來,到了考試測試你記得百分之幾,實在是很無聊也很不公平的作法。

現在是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人在隨時隨地都可能產生新資訊。而傳佈資訊與儲存資料的媒體也夠發達,能有效將資料存下來,並在需要的時候在幾乎任何地方存取。這時候,只顧著讓人類重複其他一些非人類科技產品就能達到的功能,實在很無聊也無意義。就像最近在讀者文摘(註)上看到一個新竹縣新埔鎮的白痴,背了包括學校、郵局、戶政事務所、自來水廠、監理所、電信局等各機構電話一樣(居然還有更白痴的送匾額給他,真是瘋了!金氏世界紀錄如果有「白痴」這項,他們一定是第一名!)。

我認為目前的教育,不應只侷限於「從一大堆資料中,挑一些符合各階段(國小、國中、高中、大學)學習過程的資訊出來,編成課本教學生,然後考他們記得多少」這樣的辦法,而是應該教導學生「如何從一大堆資料中,挑出需要的東西」,也就是「資訊檢索」的方法,適當建立團隊合作分工協調的概念,並且不要再考選擇題了

考試當然還是評斷學生學習成果的標準,只是考試的辦法應該有所改變:

  • 取消選擇題這種猜猜都會對的測驗方法,或是降低選擇題配分所佔比例,並採取倒扣機制。
  • 增加簡答與申論題的比重,並增加讓考生表達自己看法的機會。
  • 採 Open Book 制度,讓考生可以從資料中擷取所需資訊來回答問題。而參考的資料由考生自己準備。
  • 讓考生有與他人合作的機會,提供一至兩題申論題是要由小組討論回答的。而分組則由考生自己決定。

這裡針對以上辦法說明:

  • 選擇題全部由單選改成複選,可以選零個、一個、或多個選項,並增加「以上皆非」來判斷「已作答」與「未作答」的題目。選項可以採加權記分法,例如某題有四個選項,第一個選項 5 分,第二個 3 分,其他 0 分這樣。
  • 針對簡答與申論題可能產生的標準不公,可以讓多個老師批改一部分考卷,然後將批改後的結果與樣本輸入電腦,建立類神經網路批改剩下的部份。讓二十個老師批改同一份考卷,每個老師有五分的權重。而批改的老師由電腦隨機選擇,有可能台北的老師改到高雄的考卷,台中的老師改到花蓮的考卷這樣。
  • Open Book 則符合 國父「立足點平等」精神,讓學生自己準備要參考的資料,沒準備資料就來考試... 考試ㄟ~叫你準備不準備,考不好死死算了!
  • 共同申論題由學生自己選擇合作的隊友。沒朋友找不到隊友的自己去死,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人際關係處理不好,不是想辦法自己把所有事情作掉,就是自己去死。而某些能力較強的將題目回答得很漂亮也沒關係,這個社會本來就是能者多勞。共同回答題目的成績將與單獨回答的成績作比較,若「共同回的很好,單獨卻答的很爛」,就表示可能是隊友回答的,則這題的分數要打折。又若「單獨答的很好,共同卻回的很爛」,那... 你活該嘛,誰叫你不好好回答?共同回答的考試要與單獨回答的分開,避免考生修改答案。

以上概念還在草稿階段,可能還有很多弊端,不過應該不會有什麼「絕對無法修正的重大缺陷」。我覺得可行度應該有 70% 以上,只是可能那些八股的老人家不能接受。所以,若你不能接受,不是我的辦法不好,而是因為你太八股,瞭解了嗎?

註、讀者文摘二零零六年六月,第十一頁「活人電話簿」